1.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是一系统工程,应该本着“以生为本,突出过程,注重实效”的原则,从教材、教师、学生三个角度入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升学生的参与愿望,注重教育实效,全面推进课程改革。课程改革应该按照这样的总体思路来逐步展开:①优化教学体系,科学合理分配教学课时;②改革课堂讲授,整合教学内容、联系社会现实、使用多种教学手段;③重视实践育人,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④推行互动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把互动教学放到与课堂讲授、社会实践同等重要的位置来考虑;⑤完善考试方法,创立一种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际的便于操作的全面考核评价体系。具体地说,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 从总体上来说,就是如何通过深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征,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努力贯彻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进一步构建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体系和教材体系。不论是高校整体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都需要深入地思考,用什么样的模式、方式、途径、载体等进行教育教学才能提高实效,才能促进学生“三观”的形成与强化,才能促进学生“三个自信”的形成与强化。而构建和实施“四全四进四入四信”教育教学模式就是基于客观现实的深入调研与冷静分析的新思路,目的就是通过高校思政课的“全面深化改革”,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很好地融进高校教育教学之中,从而,探索新路径、形成新模式、取得新实效、做出新贡献。 继续强化“四全”教育教学内容。“四全”就是“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要将“四个全面”的相关内容融进相关课程给在当代大学生讲清楚、讲明白,并通过各门课程、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对“四个全面”的重要内容有一个整体的理解与把握、思考与践行。让学生明白其中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四个“全面”加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四个全面”有着深厚的认识论、方法论基础,“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这也决定了“四个全面”的内容,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四者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建成小康社会、焕发改革精神、增强法治观念、落实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主线,勾绘出的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图景。而从人类发展的公约数来看,“四个全面”更有着普遍性的价值: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时代潮流,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所以说“四个全面”的提法,“兼顾中国特色和世界潮流,体现中国与世界的深刻互动,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中国和中国人民阔步走向未来的关键抉择”。 引导大学生了解和把握“四个全面”的具体内容。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以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具体内涵。习近平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二是全面深化改革。2013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习近平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是全面依法治国。2014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全面的战略部署。习近平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四是全面从严治党。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要求,并对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了部署。习近平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 第二、 着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如何,关键在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教师的素质决定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例如,教“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的教师不仅要通晓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还要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状况有所了解;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师不仅要深入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了解中国的国情,而且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有基本的了解;而教“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师,则不仅要熟悉和掌握本门课程的理论体系,而且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对中国近现代史有较深入的了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些教师囿于自身知识结构的限制,对教材中不熟悉的内容采取回避不讲的方式,这种做法十分不妥。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进一步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建设。为此,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背景下,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和研究。 继续加强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的“四个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马克思主义学院有些教师不善于、不乐于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中央的最新方针政策很好地融进教学之中,而是照本宣科、读来读去、念来念去。有的甚至不懂装懂、以假乱真、信口开河、胡言乱语。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与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中宣部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明确提出:“提高专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广泛争取知名专家学者和党政领导干部的支持,注重发挥辅导员队伍的联动作用,健全完善选聘配备、培养培训、特聘教授等制度,建设一支理想信念坚定、师德高尚、理论功底扎实、教学效果良好的高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形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学人才体系。”我们认为其中的关键因素是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四个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为此,我们基于党和国家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构建和实施“四全四进四入四信”教育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广大思政课教师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战略思想为重点,自觉地、主动地、深入地、细致地学习研读、宣传贯彻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教育教学中很好地“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与时俱进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很好地融进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之中,从而,给学生以理论启迪、实践指导、人生指引。让我们更加欣喜的是2016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这是面向全体党员深化党内教育的重要实践,是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我们将以此为契机,结合“四全四进四入四信”教育教学模式的大力推进,有力提高全体教师的政治理论和思想觉悟水平,在引导教师们“学原著、读原文、悟原理”和真学、真信、真用、真行动的基础上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学、真信、真用、真行动。 第三、 创立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 把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评成绩分成四部分,即日常操行、课内互动、课外学习和期末笔试,分别考核计分,所占总分比例分别为10% ,30% ,20%和40%。日常操行占10分。教师根据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给予评价。包括课上回答问题、与教师交流、给教师教学提供帮助以及上课出勤等。特别明确规定,凡学生无故缺课,缺一次扣1分,直至扣完10分为止。课内互动占30分。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或分散安排,或者集中安排若干次课内讨论,对每一位学生参加讨论情况给予评价。课外学习占20分。教师要求学生交2次课外书面作业,每次作业10分。作业的内容可以是教师布置的调查报告、专题论文,可以是教师安排或指导的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书面报告等。安排期末考试,满分40分。 第四、 加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学习和研究,以求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 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艺术是没有固定章法可循的,它需要不断的创新。同样的内容以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去教往往可以收到不同的效果。而同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不同的学生其反响也是不同的。可见,只有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是理想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教无定法,适合所教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必须强调三点:第一,完整、准确、科学展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完成“知”,“情’、“信’、“意”、“行”的转化,是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都是达成目标的“手段”和“工具”,离开教学目标谈教学方法,就是为方法而方法,就是舍本逐末。第二,各种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尽善尽美的教学方法是不存在的,所谓教而有法、教无定法就是这个道理,因此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创新。第三,不同教学方法的组合或搭配,其整体效果差异很大,因此寻求“整体最优”是构建合理有效教学方法体系的基本原则。 第五、 处理好课堂教学与教育科研的关系 课堂教学和教育科研的关系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教育教学实践证明,没有高质量的科研就难有高质量的教学,一流的教学常常需要一流的科研作支撑。围绕教学搞科研,搞好科研促教学已经成为不少优秀教师成长的经验之谈。就思想政治课教师来说,教育科研能力已经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升知识素养、拓宽知识领域、完善素质构成的重要环节和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站在人类文化发展的高度把握理论、思想、文化发展的前沿,结合社会、经济、科技、教育发展的实际,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还要“以教学为基础和主要内容,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科研的原则和方法,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及其有效途径,不仅要注重理论研究,而且要注重教育教学研究;不仅要注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而且要注重面向社会不同群体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研究。离开教育教学孤立搞科研是不足取的,仅停留在完成教学任务完全脱离教育科研也是有缺陷的。因此,在对待课堂教学与教育科研相互关系问题上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单纯教学”和“单纯科研”两种错误观点。 第六、 处理好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就思想政治课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而言,不外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类。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工作职责。课堂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是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证,实践教学是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成果、提高课堂教学成效的重要措施和重要渠道,二者并行不悖,是相互促进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教师把二者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问题的症结在于没有正确看待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强调实践性教学是因为:①思想政治理论课展示的科学理论都是实践的产物,离开实践,这些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就讲不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转化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行为能力,离开实践性教学就难以真正实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行动的指南。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的作用,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有利于学生真切地感受科学理论的巨大指导作用,提高学习理论的自觉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走入社会打好基础;有利于发现课堂理论教学之不足,实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良性互动;有利于把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增强教学内容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因此在处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关系问题上,既不能忽视实践教学而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层面,也不能借口实践教学而淡化或削弱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终归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