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工作 >> 教学改革 >> 正文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思政类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7-09-15 [来源]: [浏览次数]: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思政类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课程改革的意义、现状分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变化是思政类课程改革的主要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就在高校设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并把它作为对青年大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对于培养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到来,面对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竞争性、求利性、现实性等特点,一些青年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精神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面对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问题与缺失,必然向我们提出了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从体系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发展是思政类课程改革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它本身并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科学精神。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理论性成果,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必然要求我们积极推动它们“进理论课堂、进网络平台、进学生社团、进社会实践”,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使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更好地把握时代的脉搏,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社会现实、贴近社会生活,从而起到教育人、武装人和引导人的积极作用。

三、时代条件的变化发展是思政类课程改革的重要原因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中心问题,立足于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事关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的历史高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快速化的发展,加上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当代人无论是在思维方式、行为模式还是在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等方面都已发生巨大变化。也使得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倾向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泛滥。时代条件的变化发展,必然要求我们不断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其吸引力、感染力。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条件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具体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

1.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是一系统工程,应该本着“以生为本,突出过程,注重实效”的原则,从教材、教师、学生三个角度入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升学生的参与愿望,注重教育实效,全面推进课程改革。课程改革应该按照这样的总体思路来逐步展开:①优化教学体系,科学合理分配教学课时;②改革课堂讲授,整合教学内容、联系社会现实、使用多种教学手段;③重视实践育人,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④推行互动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把互动教学放到与课堂讲授、社会实践同等重要的位置来考虑;⑤完善考试方法,创立一种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际的便于操作的全面考核评价体系。具体地说,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

从总体上来说,就是如何通过深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征,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努力贯彻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进一步构建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体系和教材体系。不论是高校整体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都需要深入地思考,用什么样的模式、方式、途径、载体等进行教育教学才能提高实效,才能促进学生“三观”的形成与强化,才能促进学生“三个自信”的形成与强化。而构建和实施“四全四进四入四信”教育教学模式就是基于客观现实的深入调研与冷静分析的新思路,目的就是通过高校思政课的“全面深化改革”,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很好地融进高校教育教学之中,从而,探索新路径、形成新模式、取得新实效、做出新贡献。

继续强化“四全”教育教学内容。“四全”就是“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要将“四个全面”的相关内容融进相关课程给在当代大学生讲清楚、讲明白,并通过各门课程、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对“四个全面”的重要内容有一个整体的理解与把握、思考与践行。让学生明白其中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四个“全面”加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四个全面”有着深厚的认识论、方法论基础,“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这也决定了“四个全面”的内容,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四者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建成小康社会、焕发改革精神、增强法治观念、落实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主线,勾绘出的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图景。而从人类发展的公约数来看,“四个全面”更有着普遍性的价值: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时代潮流,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所以说“四个全面”的提法,“兼顾中国特色和世界潮流,体现中国与世界的深刻互动,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中国和中国人民阔步走向未来的关键抉择”。

引导大学生了解和把握“四个全面”的具体内容。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以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具体内涵。习近平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二是全面深化改革。2013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习近平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是全面依法治国。2014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全面的战略部署。习近平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四是全面从严治党。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要求,并对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了部署。习近平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

第二、 着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如何,关键在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教师的素质决定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例如,教“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的教师不仅要通晓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还要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状况有所了解;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师不仅要深入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了解中国的国情,而且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有基本的了解;而教“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师,则不仅要熟悉和掌握本门课程的理论体系,而且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对中国近现代史有较深入的了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些教师囿于自身知识结构的限制,对教材中不熟悉的内容采取回避不讲的方式,这种做法十分不妥。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进一步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建设。为此,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背景下,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和研究。

继续加强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的“四个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马克思主义学院有些教师不善于、不乐于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中央的最新方针政策很好地融进教学之中,而是照本宣科、读来读去、念来念去。有的甚至不懂装懂、以假乱真、信口开河、胡言乱语。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与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中宣部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明确提出:“提高专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广泛争取知名专家学者和党政领导干部的支持,注重发挥辅导员队伍的联动作用,健全完善选聘配备、培养培训、特聘教授等制度,建设一支理想信念坚定、师德高尚、理论功底扎实、教学效果良好的高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形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学人才体系。”我们认为其中的关键因素是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四个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为此,我们基于党和国家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构建和实施“四全四进四入四信”教育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广大思政课教师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战略思想为重点,自觉地、主动地、深入地、细致地学习研读、宣传贯彻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教育教学中很好地“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与时俱进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很好地融进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之中,从而,给学生以理论启迪、实践指导、人生指引。让我们更加欣喜的是2016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这是面向全体党员深化党内教育的重要实践,是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我们将以此为契机,结合“四全四进四入四信”教育教学模式的大力推进,有力提高全体教师的政治理论和思想觉悟水平,在引导教师们“学原著、读原文、悟原理”和真学、真信、真用、真行动的基础上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学、真信、真用、真行动。

第三、 创立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

把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评成绩分成四部分,即日常操行、课内互动、课外学习和期末笔试,分别考核计分,所占总分比例分别为10% ,30% ,20%和40%。日常操行占10分。教师根据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给予评价。包括课上回答问题、与教师交流、给教师教学提供帮助以及上课出勤等。特别明确规定,凡学生无故缺课,缺一次扣1分,直至扣完10分为止。课内互动占30分。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或分散安排,或者集中安排若干次课内讨论,对每一位学生参加讨论情况给予评价。课外学习占20分。教师要求学生交2次课外书面作业,每次作业10分。作业的内容可以是教师布置的调查报告、专题论文,可以是教师安排或指导的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书面报告等。安排期末考试,满分40分。

第四、 加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学习和研究,以求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

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艺术是没有固定章法可循的,它需要不断的创新。同样的内容以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去教往往可以收到不同的效果。而同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不同的学生其反响也是不同的。可见,只有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是理想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教无定法,适合所教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必须强调三点:第一,完整、准确、科学展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完成“知”,“情’、“信’、“意”、“行”的转化,是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都是达成目标的“手段”和“工具”,离开教学目标谈教学方法,就是为方法而方法,就是舍本逐末。第二,各种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尽善尽美的教学方法是不存在的,所谓教而有法、教无定法就是这个道理,因此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创新。第三,不同教学方法的组合或搭配,其整体效果差异很大,因此寻求“整体最优”是构建合理有效教学方法体系的基本原则。

第五、 处理好课堂教学与教育科研的关系

课堂教学和教育科研的关系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教育教学实践证明,没有高质量的科研就难有高质量的教学,一流的教学常常需要一流的科研作支撑。围绕教学搞科研,搞好科研促教学已经成为不少优秀教师成长的经验之谈。就思想政治课教师来说,教育科研能力已经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师提升知识素养、拓宽知识领域、完善素质构成的重要环节和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站在人类文化发展的高度把握理论、思想、文化发展的前沿,结合社会、经济、科技、教育发展的实际,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还要“以教学为基础和主要内容,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科研的原则和方法,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及其有效途径,不仅要注重理论研究,而且要注重教育教学研究;不仅要注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而且要注重面向社会不同群体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方法研究。离开教育教学孤立搞科研是不足取的,仅停留在完成教学任务完全脱离教育科研也是有缺陷的。因此,在对待课堂教学与教育科研相互关系问题上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单纯教学”和“单纯科研”两种错误观点。

第六、 处理好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就思想政治课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而言,不外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类。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工作职责。课堂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是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证,实践教学是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成果、提高课堂教学成效的重要措施和重要渠道,二者并行不悖,是相互促进的。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教师把二者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问题的症结在于没有正确看待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强调实践性教学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展示的科学理论都是实践的产物,离开实践,这些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就讲不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转化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行为能力,离开实践性教学就难以真正实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行动的指南。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的作用,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有利于学生真切地感受科学理论的巨大指导作用,提高学习理论的自觉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走入社会打好基础;有利于发现课堂理论教学之不足,实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良性互动;有利于把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增强教学内容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因此在处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关系问题上,既不能忽视实践教学而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层面,也不能借口实践教学而淡化或削弱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终归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

2.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具体实施计划(含年度进展情况)及可行性分析

第一、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系列重要讲话的重要思想的理论素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系列重要讲话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既具有一脉相承性又具有与时俱进性。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就是要从整体上全面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要教好这几门课程就得加强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马克思有句名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服和掌握学生,关键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理论功底和素养。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学生是不会天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抵触的。如果教师以宣示客观真理的姿态去解说教材,把理论当作枯燥的条文、现成的结果和空洞的说教,学生当然会抵触和反感。思想政治课教师理论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学习和研究过程,必须克服急功近利的心理。新课程的设置是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展开的,是建立在以全面的眼光和发展的眼光来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上好这几门课程,首先,就要扎扎实实地阅读马克思主义的原著。通过对原著的阅读进一步从整体上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认清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内在关系,特别要从理论上认识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以坚定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并以自身的信仰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逻辑魅力来感召学生,使他们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这对于我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不仅要研读原著以把握其理论实质,还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开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以了解马克思主义在其产生以后的不同历史时期解决了什么问题,留下了什么问题需要后人解决,后人又是如何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解决这些问题的。这对于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看作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思想体系,对于我们正确理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是十分必要的。我们的“毛泽东思想概论”课,主要就是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要讲好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得好好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史中,重点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理论价值和实际作用。青年学生对理论的兴趣是建立在理论能解决他们关注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的。青年学生渴望认识自然、社会、人生和自我,渴望在理论层面上解释他们所面对的种种问题,渴望一种理论把自己引导和熏陶成为具有现代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的现代人的。我们的理论要有吸引力就是要管用,要能解决青年学生关注的现实“热点”和“难点”问题。

我们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还要了解西方主要的思想理论流派,以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西方主要思想理论流派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它本身就是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理论流派的比较和斗争中发展的。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中不可避免地要提到西方主要的思想理论流派,这就要求我们对西方主要思想理论流派有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西方思想理论流派采取科学的批判分析态度的态度,对其“西化”、“分化”中国的内容给以揭露、抵制;对其唯心的不科学的内容给以分析;对其中的科学成分或对中国有借鉴价值的内容给以肯定。对西方主要思想理论流派简单粗暴地否定是不科学的,但以完全欣赏的态度推介其思想,甚至淡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主导地位更是不可取的。我们了解西方主要的思想理论流派是为了更好地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备的理论素质。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讲过一个观点,他说一个民族总要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注定没有未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塑造大学生精神世界的重任,他们就是关注天空的人。要完成这样一份担当,一份重任,需要不断进取,努力提升自己的全面素质,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较高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还要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高尚的道德境界和人格魅力,教书育人、率先垂范,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这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人才保证。

第二、 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最重要的就是要与所教学生的知识背景相适应。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均为公共课程,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知识需求,往往在一个专业感觉很好的教学方式,在另一个专业却反响平平。这对跨众多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就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针对文史哲专业学生我们可以根据其较好的人文素养,更多地旁征博引,谈古论今以激发学生对哲学的学习兴趣,克服敬而远之的心理。针对理科学生文史知识相对薄弱的特点,在教学中就应更加注重浅显、明了;而对艺术类学生,则注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引导其高尚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领略到真、善、美内在的一致性。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不能单纯地求新、求奇,而是要求实效。谈到教学方法的运用,我们往往想到讨论法、对话法、模拟法、游戏法等等充满互动色彩的方法。谈到教学手段的运用,我们往往想到多媒体、课外实践与调查、观看录象等体现现代科技和时尚特色的手段。其实任何方法和手段都是为目的服务的。只有利于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才是最好的。生动活跃的教学与现代科技的运用对教学的效果确实有影响,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归根结底还是“理论”课。理论课说到底就是要讲清“理”在哪里。这要求老师必须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向学生展示理论自身的逻辑魅力。用理论自身的逻辑魅力去影响和感召学生。因而在教学方法上,老师的讲授仍是最主要的方法。理论没有讲透,学生无法讨论;没有用心准备和精心引导,学生的讨论也会是一盘散沙,毫无收效。因而,理论课的教学应以讲授为主,贯以提问、对话,慎用讨论。教学手段上也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否则就会成为一个幻灯片的放映员。在教学中,我们应坚持自己的逻辑思路展开教学。以传统的板书展开教学,可以更投入、更自由地发挥,还可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收集许多资料,作为教学的辅助材料向学生展示,以使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

第三、 处理好教材内容体系与教学内容体系的关系

    当前我们马克思主义学院使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新版教材是全国统编教材。新教材的优势和特色在于:就教材使用情况看,新教材全国统一使用,集中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政治性和社会意识形态性的课程性质,有利于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体现了较强的原则性、权威性和约束性。就课程结构看,四门必修课设置构建合理、功能互补,各自又有相对独立和系统的内容体系,课程结构体系具有较强的整体性、系统性和互补性。就教材的编排体例结构看,新教材的内容、体例和表达形式都有很大创新,及时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全面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和基本经验,全面反映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当前的时代特征,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和综合性。就教材内容的设计来看,教材内容更加贴近社会现实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现实性和可读性。尽管新教材有上述优势,但还是不能等同于教学内容的呈现。教材内容的设计和展现为教学内容的呈现提供了“蓝本”,教学内容的呈现还要依赖教师进行“艺术性的创造”,否则就是“照本宣科”,教材的功能和教育实效会大打折扣。而且学生思想状况各异,离开教师的“艺术性的创造”,就难以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艺术性的创造”过程,最能体现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因此,既要“依据”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既要以教材为“蓝本”,又不能“照本宣科”,这就是对待教材内容体系与教学内容体系相互关系的基本态度。

第四、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化”的建设

根据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现状,为了更好地贯彻中央和教育部的相关文件精神,我们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教学的总体思路是把原来“化整为零”的社会实践方式向“化零为整”的社会实践方式转变,即把现有几门课的实践学时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建立起一门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即建立起“合并使用、统一安排、分步操作、分项考核、专门管理”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所谓“合并使用”,就是把原来分散在各门思政课中的实践学时合并在一起来使用;所谓“统一安排”,就是按照一个整体来通盘设计和安排思政课的各项实践活动;所谓“分步操作”,就是根据不同年级所上的各门课程的特点,为了体现全面性和针对性,在进行理论课讲授的同时安排相应的实践项目;所谓“分项考核”,就是对学生完成的每个实践项目的成果进行评价,最后在第六学期给出本门课程的综合成绩;所谓“专门管理”,就是成立“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心”或课程组来专门组织和管理这项教学活动。通过这样一种新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可以较好地解决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全面性、综合性、整体性和针对性问题,同时与理论教学相配合,共同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3.改革预期成果及其实践运用预期(包括成果形式及具体量化成果指标,预期推广、应用范围、受益面等)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载体得到重视

构建一门独立于现有四门思政课之外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根据总体规划,本课程实行项目制,就是学生在学期间要根据实践教学的相关要求完成不同的实践项目的任务。这些项目主要包括德育基地教育项目、社会实践项目、校园文化建设项目、网络实践教学项目四大项目。德育基地教育项目。德育基地一般是指通过国家和各级政府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为了有效实现教育的立德树人任务,而选择设立的各种类型的实践教育活动场所。它主要包括革命纪念地和历史遗迹、博物馆、现时代的先进典型、名景名胜和自然风光等。不同类型的基地具有不同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功能,这些宝贵的资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开展大学生实践教育活动的素材,我们可以发挥它们的独特作用,生动形象地展示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情怀。该项目就是通过有效组织学生到相关基地的参观学习活动,使广大学生身临其境,置身于各种典型人物成长献身、各种历史事件发生的氛围之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和理想信念的提升,加深对祖国历史、优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理解。社会实践项目。社会实践项目就是按照总体实践教学目的的要求,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话题,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情民意、了解改革实践以及参加适当的社会服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长期的重要举措,也是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个具体方式。它主要包括社会调查活动、“三下乡”活动(就是将文化、科技、卫生送到乡下,为三农发展服务)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等。社会实践项目的基本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为原则,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来安排具体的主题活动;通过社会实践项目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寻找教材中找不到现成答案而要通过社会调查来获取正确认识的东西;使学生切实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和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校园文化建设项目。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和空间,大学时期的身心培养和良好行为的养成对他们未来的人生会有重要的影响。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体现了一所学校广大师生所创造的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校园文化活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校园文化建设项目的总体要求是将校园文化活动纳入思政课实践教学范畴,为此,一是要对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的性相统一方面进行科学评估,筛选一些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关联度大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组织实施;二是要以培养和锻炼大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核心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努力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空间;三是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组织的建设和指导,把社团组织作为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网络实践教学项目。思政课网络实践教学是指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的平台,通过设计不同的网上栏目,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实践,提高认知的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活动。本项目具体包括网上阅读实践(比如,设计一些诸如读经典、观影视、学时政、评案例等栏目)QQ、网上调查、网上论坛等形式。网络实践平台的栏目设计非常重要,在阅读实践部分要包括能考核学生在线学习时间和学习效果两方面内容的软件系统;网络平台系统还要有搭建师生间自主交流的互动平台,教师能够根据网上的信息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网络实践教学是一个新的探索,是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当前互联网时代,利用好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必然的选择,我们必须研究和占领这块阵地,发挥它的正能量。同时,针对它的虚拟性和不可控的特点,在开展网络实践教学时,一定要严格管理,始终注意要利用好网络平台弘扬主旋律,发挥网络平台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

二、四信”教育教学目标得到实现

将“四个全面”进教案、进课堂、进头脑、进行动的价值目标就是实现“四个理想追求”:信仰、信念、信心、信赖。这个目标可以说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永恒的追求和职业理想。马克思曾经说过:“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马克思的这段话揭示了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表明人具有目的性,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在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进行自由的活动,这种对未来的设想指导人的行动。列夫·托尔斯泰曾说:“:“理想是指路明星。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人生就是立足现实,不断追求各种具体理想的历程。理想是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理想具有超越性,是人们对未来发展的形象化构想,是对客观事物的超前反映。理想在实践中能够提供强大的前进动力和精神支撑。很多人都知道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他们曾对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客观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做过一个长达25年的跟踪调查,调查内容为规划对人生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一类人:27%的人,没有目标;第二类人:60%的人,目标模糊;第三类人: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第四类人: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以后的25年,他们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25年后,又对这些调查对象跟踪调查,他们的职业和生活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四类人:3%的有清晰且长远人生规划的人,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且为实现目标做着不懈的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顶尖的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第三类人:10%的有清晰短期人生规划者,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征是:那些短期人生规划不断得以实现,生活水平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第二类人在另外的60%中人生规划模糊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能安稳地工作与生活,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第一类人:是那些没有目标和规划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生活状况很不如意,经常处于失业状态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调查者因此得出结论: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性作用。成功,在一开始仅仅是一种选择,你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规划,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而另一些人则不清楚或不很清楚。未来的人生道路一片空白,需要你去填充,灿烂与否,绚丽与否,取决于你的人生规划,你的选择。正如邓小平的谆谆教诲:“一定要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作为从事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与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教师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学习、研究、探索、创新和实践,在自身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真学真信真用真行动的同时,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真学真信真行动。我认为这也中国所有从事意识形态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共同追求和神圣使命,在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到“四信”。

1.信仰。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信仰。信仰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对某人、某物的信奉和尊敬,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是信念中最高的表现形式,是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力量,是人的终极追求与向往。信仰的执着性来源于信念的坚定性”。“信仰尽管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其对一个人和一个社会的影响却是巨大的。信仰引导人的思想,影响人们观察世界、认知世界的思维,决定了人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信仰不同的人,其精神境界和行为选择差别很巨大。信仰提供人前行的动力,也给予人重要的精神支撑。信仰作为一种价值目标,蕴藏着巨大的精神力量。”电影《风声》带给观众最大的震撼是“令人感动的革命信仰”,是一部讲述“信仰”的电影。在那个白色恐怖的特殊年代里,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在危机四伏的境地,在民族危难之际,坚守挽救民族于万一的信仰,让顾晓梦不曾有丝毫迟疑,始终坚持立场,为护同志,不惜一切代价,以视死如归的气魄传递情报。这一切皆源于信仰,信仰赋予人以内在的坚定性,赋予人以存在的勇气,赋予人以前行的力量!坚定信仰甚至使人甘愿为之付出生命代价。在她柔弱骄气的外表下藏着一颗如此坚定顽强的心,直到结局揭晓,她的“老鬼”身份让所有人必为之深深感动和敬佩。同样,信仰让“老枪”等共产党员在经受泯灭人性的兽刑、绳刑、电刑、刺刑、辱刑之时,毫无畏惧,经得起生死考验;信仰使共产党员即使在幽暗、无助的“囚笼”中也不曾失去拯救民族的希望;也只有信仰,才能让全片最后顾晓梦沙哑的嗓音此刻却显得如此铿锵有力。因引,“老鬼”顾晓梦因为有信仰,无所畏惧、向死而生,“老枪”吴志国在那个炼狱般的地方,经历了非人的折磨,却始终坚强不屈、视死如归。所有的所有,皆源于信仰。不灭的信仰,能让人放弃所有也要坚守,生命在革命的崇高信仰中得到永生,如“老鬼”、“老枪”的真正的共产党人,他们是不仅仅是一个人,而且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2.信念。引导大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努力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也就是说信念是一种综合的精神状态,是认识、情感、意志的融合和统一,是支持人奋斗的内在精神力量。罗素说,信念“是由一个观念或意象加上一种感到对的情感的构成的”。信是信念突出的本质特征,信念的强度,取决于主体的信任程度。意志则是一种坚持不懈努力的信念,即非这样做不可的内在要求。尽管信念是以一定的认识为基础,但是信念强调的不是认识的正确性,而是情感的倾向性和意志的坚定性。信念具有稳定性和执着性。信念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坚信某些行为的正确性,具有情感色彩并力求实现的一种观念形式。对象的一般认识由于认同而内化为信念,经历了情感的深入,不仅具有了理智上的坚信来移,而且得到了情感上的强烈支持,人的某种信念一旦形成,哪怕条件再艰难,环境再恶劣,也是难以改变的。过去,无数革命先烈凭着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夺取了革命的胜利,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然需要我们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正如邓小平所言:“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正是这种重于生命的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铸造了无数革命先辈的钢铁意志,凝聚成无坚不摧的巨大力量。“过去我们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

3.信心。引导大学生增强改革与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信心是指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条条大路通罗马,不同的道路,对应着不同的历史轨迹、文化脉络和现实国情。每个国家的人民,都有权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从1949年到今天,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没有发生战争,没有对外扩张掠夺,内部保持了稳定。这在人类现代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精彩一幕。“我们之所以要唱响中国,也是向世界表明,中国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以自己的方式,从另外的起点和路径,同样走近了世界文明的制高点。”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瑞士日内瓦亚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张伟为说:“中国的崛起已造成震撼,因为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在这个过程中,当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但这些问题和我们的成绩是不能等量齐观的。中国的成绩远远大于问题,也为解决问题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纵向看,历史上其他大国崛起付出的代价比我们高:它们当时的腐败比我们今天严重得多,贫富差距比我们今天大得多,环境污染也比们今天更严重,更不要说它们在崛起过程中发生了多少战争、掠夺和杀戮。横向看,今天与我们可比的国家,比如人口在5000万以上的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发展成绩远不如我们,各种问题往往比我们更严重。所以,首先应该充分肯定我们的成绩,再来自信地解决我们的问题。中国所有的问题都说得清,中国所有的问题都有解,中国模式还可以继续改进和完善,未来将会越来越好。”他还讲,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4倍多,如果你认为美国是个正常国家,那么中国的问题即使比美国多4倍,恐怕也是正常的。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潘维认为:苏联不是败在军事,也不是败于科技或经济,而是败在思想战争,败在意识形态之争。核武器的降临导致了时代变迁,限制了军事冒险行为,思想领域的战争成为大国间战争的日常形式,通过思想灌输使对手“自杀”,成为大国竞争的利器。苏联失败是由于其知识界首先被西方征服,然后其领导集团被征服,最终导致了观念上的崩溃和投降,于是整个民族陷入混乱和困顿,陷入失败的绝望。《经济日报》金记者看两会栏目中认为,中国两会,世界焦点。在诸多评论声音中,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评价颇为引人注目。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教授路易斯·保利诺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下,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成功地使几亿人脱贫,充分证明这种制度是非常有效的。法国商界人士则对中国两会期间强调的“依法治国”给予了积极评价。法国巴黎银行中层骨干贝尔纳告诉《经济日报》记者,中国政府正在以更加开明的态度运用法律法规管理国家,这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十分有益。回顾30多年来,中国创造了经济腾飞与繁荣发展的奇迹,也令世界收益巨大,中国独特的发展模式被很多国家视为可效仿的榜样。这些中肯的评价,说明中国的制度模式和发展经验越来越得到世界广泛关注和认同。“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我们走出了这样一条道路,并取得了成功。”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述,充分表达了我们党的坚定与自信。正因为没有拄着别人的拐棍,坚持独立自主选择自己的道路,我们才能始终站稳脚跟、探索发展,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既然是成功的制度体系,为什么还要深化改革?对于这样的疑惑,习近平总书记也曾给出明确的回答:“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概言之,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不是要走别的什么路,而是更好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两会上的热烈讨论、代表委员们的建言献策,共商国是,都在告诉我们,党和政府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正在统筹推进各领域深化改革,努力建设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我们高举的旗帜更鲜亮,未来的道路更平坦,大踏步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信赖。增进对党和政府带领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的信赖。信赖是一种长时间的认知或相处后,对彼此的一种信任和依赖。中国共产党身系国家的治乱兴衰,中国模式的成败取决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政府。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很多很大的成绩,但是又存在很多问题,有些人对党和政府有意见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客观甚至是别有用心地攻击和歪曲则值得警惕。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潘维认为:在现行党政体制下,我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但我们不仅遭到西方的指责,而且遭到本国知识界一些人依据西方自由民主话语的指责。许多人以为中国不被“骂”垮,这是幼稚的。由于对我国政体正当性的自我怀疑,所谓“政治改革”成了一个正式纲领。“政治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是我国知识界的主流认识。对西方“普世价值”的迷信,特别是对竞争选举制度的迷信,已经渗透到我国决策层,开始威胁中国党政体制的前途。对很多掌握话语权的知识精英来说,改革不是改良,不是完善行政体制,而是从“专制”改成“民主”,是拆房子--拆掉“故宫”建“白宫”。然而,世界上中只有一个白宫,中国即使建成“白宫”,也是假的。假白宫不是自由的标志,是被白奴役的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以中国梦凝聚力量,以抓改革激发活力,以改作风振奋人心,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新成就、形成新风气、开创新局面,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特别是习近平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战略思想,全面推进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其中从严治党、从严治吏,对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从严管理,讲认真、讲规矩、不含糊,党内许多问题迎刃而解,反腐倡廉成效显著、有目共睹。各级人民政府通过持续不断地改革,不断地转变职能,不断地提高工作效率,努力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人民政府到地方人民政府,不断加大行政改革力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新力。认识中国、解读中国,可能有多种角度,但不论怎样的认识和解读,都不能背离历史事实和文化传承。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上,只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政府才有能力、有策略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筑梦、追求、圆梦。因此,只有进一步坚定对党和政的信赖,才能让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落到实处,才能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紧密结合,才能把个人理想与党和国家的理想相结合,才能走好人生之路、人生出彩。

三、加强党性修养,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得到提高

促使我校思政类课程改革与建设取得成效,需要打造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质的教师队伍。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要提高认识,从思想深处认识政治理论课课程的重要性;端正态度,以更加严谨负责的教学风貌展开工佩“知是行之始。”只有当广大思政课教师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对教书育人的使命感责任感有自觉意识,才能自觉地切实地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与建设。第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养与业务水平。理论要能说服人,不仅理论本身要正确,而且掌握理论的教育者对于理论要有坚定的信仰和较高的理论水平。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首先要求我们的专任教师能够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头脑、进思想、进内心,要做到真讲、真信、真做。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要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要把抽象、深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活泼的生活现实有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象牙塔里的抽象理论,而是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紧密结合的具体理论成果。广大专任教师一定不能囿于书本、固守书斋,而是要以生动的事实、具体的数据、可信的实例,让同学们受到最现实、最深刻,甚至是终生难忘的的思想教育。

4.改革的特色与创新点

思政类课程改革是系统工程,全面性是思政类改革的创新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和建设而临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在坚持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校教育教学水平中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和育人水平,就是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和建设,认真贯彻和吸收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新要求新成果,切实做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进高校、进教材、进讲堂、进学生头脑这样一项重要工作,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师把握教学主动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关键环节。目前我们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教学规律,严重地存在着重理论体系阐述,轻现实问题研究;重理论知识传播,轻综合能力培养;重教师的单向灌输,轻双向交流的浓厚的“灌输”色彩倾向,也存在着过分强调教学方法的“形式主义”倾向。我们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紧密地同实际相结合,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说服力。这就需要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转换出来,努力做到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讲透重点,讲清疑点、讲明热点,积极把握理论教学的主动权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而,在我们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必然要求综合运用诸多教学方式、手段,并将这些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去,从而达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效果的根本目的。

具体来说,就是继续探索“四进”教育教学途径。“四进”就是“四个深度融进”:将“四个全面”进理论课堂、网络平台、社会实践、学生社团。中宣部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明确提出:“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艺术,倡导集体备课和名师引领,强化问题意识和团队攻关,注重发挥教与学两个积极性,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理念手段先进、方式方法多样、组织管理高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

一是进理论课堂。《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明确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主要通过各个课堂教育教学来进行,这就要求每个教师要把“四个全面”很好地融进列入教学计划的必修课堂之中、选修课堂之中、党校团校辅导课堂之中、理论殿堂等专题讲座之中。并且在这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地相关内容深度融进教案之中。思政课教师要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和全国统一教材的基础上,将习近平“四个全面”为重点的系列讲话精神的相关内容有机地融进相关的课程的相关章节之中,也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很好地融进教案之中,这既是遵循教育规律之需要,也是思政课的特殊性之所在。冯友兰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末创立新更理学之初提出的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一对十分通俗而极其深刻的概念就是“照着讲”和“接着讲”,这是被学界归纳为关于哲学和哲学创新的基本方法。思政课教师更应该好好实践之,从而,备好课、讲好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具体教育教学中“坚持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相结合,注重师生教学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做到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学工作能主动回应社会和师生关切,抢占舆论传播制高点,正确引导校内外舆论热点,有理有力有节开展舆论斗争,当好“改革发言人”。要努力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任务和本质规律,掌握新形势、新时代大学生的新特点,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念、内容、形式,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二是进网络平台。“1970年,托夫勒写了一本畅销书《未来的冲击》,在书中托夫勒不仅批评了以哈钦斯为代表的面向过去的教育,支持了以杜威所代表的面向现实世界的教育,更创造性地提出了明确的面向未来的教育:小班化、多师同堂、在家上学趋势、在线和多媒体教育、回到社区、培养学生适应临时组织的能力、培养能作出重大判断的人、在新环境迂回前行的人、敏捷地在变化的现实中发现新关系和在未来反复、或然和长期的设想下的通用技能。44年后的今天,基于云技术、物联网、数据库技术、社会网络技术等的成熟应用,托夫勒当年感性预知的理念性的东西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信息不仅是一种视觉和感官的东西,更是可捕捉、可量化、可传递的数字存在。教育正悄悄地发生着一场革命,而今天,我们已经明确知道带来这志革命的真正原因:那就是大数据。”“新技术从外围给教师增加了新的竞争对手,新技术的应用又导致学生在心理预期、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变化,这就林核心和内部促进教学过程的转变。学生变了,不如以前‘好带’。这并不是坏事,在这当中,不知潜藏着多少机遇一可能性等待着有心人去发现!”适应这种新的形势,高校思政课要“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支撑”。就需要大力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建设好“思政课教学平台”或“马克思主义学院”主题网站,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5门课程建设情况,建立主题鲜明、系统规范、使用便捷、运用高效的专题网站,做到“线上”下“线下”有效互动,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在此基础上,将以习近平“四个全面”为重点的系列讲话精神很好进融入其中,及时地回答学生提出的困惑和问题,发挥网络教学的巨大功效。

三是进学生社团。作为一种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发性群众组织的学生社团以其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心理调适、个体社会化、丰富校园文化等方面”。凸显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高校文化建设与内涵创新的重要方向。国外学者德利克和特鲁姆早就提出“社团活动是一种必须与一般课程及选修课程相平行的第三课程,它在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高校学生社团种类繁多,有着不同的活动主旨、内容和形式。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积极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指导好“理论学习型社团”,让习近平“四个全面”为重点的系列讲话精神很好进学生社团、进学生社团的每个成员,“实施高校学生马克思主义自主学习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学生理论学习的主体作用。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举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沙龙。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堂学习,开展高校学生多媒体创作展示活动。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全国高校学生系列主题理论学习讨论会,让学生围绕一些模糊认识在讨论中增进价值认同,增强理论自信。”从而,培养一大批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学生领袖”和“学生骨干”,动员和带领广大青年学生高兴旗帜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成才报国、建功立业。

四是进社会实践。学以致用是对教育效果的检验,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途径。毛泽东曾经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斗争中,才能暴露出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袁隆平从一个偏远地区、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中专学校的青年教师,最后成长为在国内知名的杂交水稻专家,就是坚定自己的远大理想、不怕吃苦、于勇于实践、艰苦奋斗。走出了一条“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之路。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围绕“四个全面”的某个方面,与所教学生一起制定调研主题和调研方案,带领学生一起深入工厂企业农村学校等地方,深切感受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情况,深入调研“四个全面”推进的实际状况,并通过实际调研和服务感受“四个全面”的意义与价值,提出大力推进“四个全面”的发展建议。

第二、教育效果的评价方法的改革

注重“四入”教育教学效果。“四入”就是“四个评价标准”:入耳、入脑、入心、入行。《创新计划》提出:“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目标是:整体推进教材、教师、教学等方面综合改革创新,编写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师好用学生爱读的系列教材,建设一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教师队伍,培育推广理论联系实际、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多种教学方法,重点建设一批教学科研皆强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逐步构建重点突出、载体丰富、协同创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法治教育,坚持不懈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怎样把这个艰巨任务完成好,就需要高校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提高综合素质,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围绕评价标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做到每一个教育教学活动“入耳、入脑、入心、入行。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自己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活动,把“四个全面”的重点问题讲深讲透,并将其精神融会贯通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由入耳到入脑、由愿意听到喜欢听、由要我学到我要学,促进广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上能够深刻领会“四个全面”的重要历史地位,能够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和内涵,达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让广大青年学生真正有感受、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积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应利用大数据将信息过载的难题转变成为个性化的教育。即使面对同样一个学科的不同行为习惯的学生,也会针对性给出对应的学习策略。人类以往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点在大数据背景下并不会发生变化,而学生们却可以通过大数据应用得到个性化的指导和无穷无尽的资源配套。如翻转课堂的出现就是一个典型的现象。“翻转课堂已经改变了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再也不会在学生面前,给他们一节课讲解30-60分钟。我们可能永远不会回到传统的方式教学了。”翻转课堂的师生关系也发生了翻转,原来的教师的教向着教练和导演方向转换,它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需要的教与学的知识、技能更加丰富多样。既然今后学生要面对信息社会和信息时代,那学校就应该因势利导进行这种改革,信息社会的教育不仅仅是利用现代的信息工具而已,更重要的是在信息环境中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和学会生存。这种新形势都要求每个思政课教师要积极主动地适应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适应当代大学生成长发展的新形势,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内容、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吸引力与感染力。完善加强管理监督,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一是强化政治意识。每个教师都要认真贯彻上级文件精神,始终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成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中央方针政策的的正确理解者、坚定捍卫者、积极宣传者。二是完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集体备课制度、教学管理制度、考试评价制度等,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在规范中提高实效性。三是加强评价督导。我们要参照学校教育教学评价标准,结合思政课的特点,围绕“四入”,采取分层分类评价、评比、评估、评定。①教师个人评。②马院督导组评。即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督导组通过听课提出评价意见。③马院领导评。即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通过听课提出评价意见。④学生代表评。即通过学生座谈会等方式让学生评价,参考学校学生网上评价情况。⑤校督导组评。即参考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督导组评价意见。⑥主管领导评。即通过主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校领导通过听课提出评价意见。⑦学院班子评。即结合上述各个环节,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政领导班对每个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提出评价意见。对评价情况给予优秀者奖励、一般者教育提高、较差者限期提升、很差者交学校调整等方式促使每位教师都增强使命感、不胜任责任感,都自觉将习近平“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重点的系列讲话精神宣传阐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真正在自己真学真信真用真行动中引领广大青年学生真学真信真用真行动。